今天下午,一个可以关注的点,是习马会后的新闻稿中,会不会出现不搞一中一台、不搞两个中国和台湾读栗等“三个不搞”的表述。
把一中一台、两个中国和台湾读栗三件事情连在一起,共同反对,本是北京的一贯立场。然而,在马之前,并没有任何一位台北方面的领导人按本宣科,把这三件事情连在一起、承诺不做或无意推动。
直到两三年前,马英九在连任后,首次抛出有意愿与大陆领导人会面。此后,不做、不愿意做、或觉得没有必要做这三件事情的表态,便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马英九接受的外媒采访或讲稿当中。这一频率,又于2014年上半年、北京APEC召开前达到高峰。
不做这三件事,是马英九对北京示以自己有意愿、有诚心夯实双方政治互信的最重要干货─它是大白话、它是北京愿意听的话,还是北京自己推出的词组。简单来说,这个超额加码承诺的“三个不搞”,可谓马约习一会的投名状。
那么,在明天的新闻稿或当面言谈中,马英九会不会把这三个不搞的承诺,再提一次?使两岸领导人会面的第一信息点,便成─“台湾领导人对大陆承诺不搞独立、维护永续和平”?
单纯从算数上来看,既然马英九自己已在台湾提过多次,岛内该捱的骂也捱过了。当着习的面再说一次“三个不搞”,边际成本已经很低;习当面闻之,料当甚为受用。马在北京眼中的地位和评价,将陡然抬升至新高,超过此前所有台湾政治人物。也可为他卸任后在两岸间穿梭鼓呼、在大陆上布道立言,储备甚为可观而足以慢慢耗用的筹码。
此外,两岸领导人在国际舆论面前同台宣示“三个不搞”,亦有重新诠释两岸现状、定义台湾民意归趋的意图和效果。因此,台北和北京都有诱因把“三个不搞”写到新闻稿里头,或是用口头方式公开表述。
然则,唯一的变数是什么?当然就是马对台湾内部民意的反弹顾虑有多深?以及这个反弹的幅度,又会怎么样影响台湾内部对本次历史性会面的评价?而此次民意评价的高低,又将决定这一会面机制今后的后效。
在出访前的记者会马英九公开说,希望未来两岸领导人的会面能够常态化、机制化,为后任者搭起桥梁。蔡英文闻后也表示,在不预设政治前提条件下,不排除与大陆领导人会面的可能性。
然而,如果“三个不搞”在此次习马会面中出现,则明年一月以后,这一条桥,蔡英文就肯定怎么都不愿意跟着走了。
蔡英文不愿继踵前范,此实为马公所欲乎,或为马公所憾乎?此际,吾人尚不得而知。
再过几个小时,看看“三个不搞”会不会在新加坡横空出世,答案就揭晓了。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