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过去一个多月来学潮兴而暂息、核四抗争继起的烟硝中,一项由长期关注公共治理问题和两岸关系发展的台湾政策智库─「21世纪基金会」所发布的民调结果─“2014主权与和平之间-两岸和平趋势调查”,似未在媒体版面上,获得与其研究价值相称的报道和评述,颇感可惜,特在此推荐给众师友。

 

 

 

这份民调设计的面向颇多,主要聚焦于台湾的不同世代间、以及不同政党立场者之间,对于两岸认同的想象、对于大陆与其它外国相较之下的情感,以及当两岸在面临包括战争爆发等各种情境下,民众心目中的优先价值为何?

这项民调成果的全部内容已由该基金会发布于此(http://www.21stcentury.org.tw/04_action/02_detail.php?id=105)

在此谨引述几组特别有意思的问题略加讨论。

 

其一,是有一组题目问到:如果当台湾为争取“主权独立”而与大陆爆发战争,台湾政府动员人民参战时,人民有权拒绝吗?赞同人民有权拒绝的民众达51%,反对的则有49%。至于当问到,如果大陆采取武力统一台湾,就算台湾政府放弃抵抗,则人民也要抵抗到底?赞同的有55%,不赞同的则有45%。当提问者问到,就算台湾增强武器装备会造成两岸关系的紧张,台湾仍然应该继续购买军火?赞成的达到68%,不赞成的达到32%。但民调接着问,为了增加防卫力量,则即便政府加税,人民也应该支持?情势瞬间反转,赞成的只剩下34%,反对着骤增到67%

 

从以上这四项问答的分布,或许可以指出,较大多数台湾人民心目中的最高价值,未必是过去几年来被高唱入云的“两岸和平”(毕竟就算会加剧两岸紧张情势,还是应该继续买军火);但也未必是“主权独立”(毕竟若因此爆发战争,赞同人民有权拒绝参战的约略超过半数);甚至还不是坚决自卫(只要一加税,赞成买军火的只剩下三成四),但却也不赞成放弃抵抗(就算政府放弃了,认为人民要抵抗到底的还有五成五)。那么,台湾人民最在乎的究竟是什么?答案或许是:“留给我一个自己选择、自己做决定的空间”─故而不论是被强制征召参战、或随政府一起放弃抵抗、或因“维系两岸关系和平考量”而自我约制购买军火、或因购买军火而被强制加税,通通都是较不得人心的。

 

毕竟从1895乙未割台、1945台湾光复,到其后台湾被迅速卷入内战格局,并最终以一岛之力承担起美国在冷战布局下围堵红色中国前哨的重负,并因此付出内部威权统治及两岸人情断绝的重大代价─这每一次岛屿归属而身世命运的重大转折,却都没有过问、征询过台湾在地人民的意见。

 

但在历经四次全民直选之后,即便外部强权为台湾匡限其可能政策选项的大格局依旧,但当今的台湾人民却有比十九世纪、二十世纪时更强的情感需求,认为做出最后决定的这道手续,必须要由台湾人民自己来完成。用大白话说,就像是:如果你让我自己选,我未必会做出不利于你的选项,甚至最后多数人选出的结果,还会是你所期待的;但如果你要挤压我选择的空间、直接决定我该服从什么(不论是征召我参战或直接要我投降),那就是不尊重我的感情、不给我面子,如此一来,这个问题就不再只是论是非、讲道理、算成本、估效益的技术问题,而是情绪问题、更是你究竟把我(人民)看成是什么的原则问题了。

 

另外一组问题,则是欲了解:若大陆自身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科技因素出现正向发展时,哪一种最能影响台湾民众的认同分布?而在台湾民众的认同分布中,则有三个选项:亦即认为两岸关系是“一边一国”、“同属中华民国”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为求行文简便,以下我谨将主张“一边一国”的百分比称为“离心指数”,而认同两岸“同属中华民国”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百分比,我则合称为“向心指数”。

 

依据民调提供的世代分组抽样结果,在20岁至35岁的台湾青年世代中,在不提示任何一项大陆的正向发展因素时,离心指数为61.8%,向心指数为38.2%。另外,36岁至50岁之壮年组的离心指数则为64.5。而51岁以上的年长组的离心指数则为73%

 

但当民调提示,若大陆的经济因素出现正向发展时,壮年组和年长组的离心指数均得到压缩(分别下降至59.2%61.6%),惟有青年世代的离心指数在此情境下不降反升,达到77%。而若提示大陆的政治因素出现正向发展时,青年世代的离心指数同样也呈不降反升的趋势,达到66.2%(相对的,在此情境下壮年组和年长组的离心指数都有约3%的微幅下降)

 

惟有当大陆的科技因素出现正面发展时,台湾青年世代的离心指数才出现大幅跌落,下滑至51.7%,而在此情境下台湾青年世代所体现出的向心指数则达到48.3%,亦为三个世代、四类因素情境所组成的十二种结果里,向心指数最高的一次。

 

由此可知,台湾年轻世代对大陆科技力量发展(不论是以探月计划为代表的尖端科技,或以网络视频平台为代表的民生科技)的在意程度,及因科技力量而可被说服的民意弹性,均显高于另外两个世代(大陆科技因素的发展只让壮年组的离心程度下降了1.4%,甚至让老年组上升了2.3%)

而大陆本身的经济表现和政治实力发展,为什么会让台湾年轻世代的离心指数不降反升(与另外两个世代所表现的态势相反)呢?

 

我想,原因可以归纳为两大层面。

 

其一,是中国民族主义情怀或中华民族共同认同感的消蚀。在35岁以上的族群中,由于中国民族主义情怀仍占有一定民意基础,因此大陆经济和政治力量的崛起,仍能让相当人数的壮年及年长台湾人民感到余有荣焉,或者觉得此一发展“虽然不算是台湾自己的事,但对中华民族整体来说,仍算是一件好事。”(台灣不同世代的民族認同感變遷,可以從下面兩組,在某場運動賽事中對贏者的偏好分布中看出來)

 

 

然而,对三十五岁以下的台湾青年世代而言,由于政治时空、课本教材内容和媒体公共话语在过去十余年内的急剧转变,使得跨越于台湾与大陆之上的共同认同情感基础(不论是历史的、还是政治的)几乎被抽空殆尽,中国大陆只被视作与美国、日本、韩国无异的另一个他者,甚至还是个不断在涉台事务上频繁调动国际政治压力,和隐含了兵戎相见可能性的它者。

 

这种疏离且抽空了共同认同基础感的他者情绪,使得在台湾年轻群体中,两岸在政治心理上的距离,可能要比冷战时空下,虽双方政权互视为“匪”、军事上紧张对立、民间交流基本断绝,但在民族认同上从未否认对方是同胞、从未怀疑对岸亦是我神圣国土的时代,来得还更远一些。是故,大陆的在政治、经济上的崛起,在台湾年轻世代的主流想象中,不但不干台湾自己的事,对台湾来说可能根本还算不上一件好事─因为,此一趋势不但使台湾和大陆的综合实力对比更形悬殊,也恐使台湾日后在国际上周旋游走的空间更为逼仄。

 

而第二个层面,则是台湾年轻世代,对于自身能力与大陆同侪相较时的冷静认识。在现今四十岁到六十岁者所主导的台湾媒体话语中,他们总想象、归纳着:相较于大陆年轻人,即便台湾年轻人的刻苦、韧性或许不如彼岸,但台湾年轻人的“创意”和“国际化”能力仍略为领先。然而,在过去十年间,经过两岸年轻世代的在线上与线下实体生活中的频繁往来、在各海外留学国的大规模遭遇、以及近年来各自步入商场业界后的偶然交手或并肩实战后,台湾年轻人亦清楚地知道,所谓的“创意”和“国际化”能力,绝非仅有自己能凭恃、而对岸年轻人怎么摘都摘不到的桃子。

 

在网路上、在校园内、在国际交流活动或产业竞合中、甚至在各种外国影集的翻译字幕组里,台湾年轻人都越来越能体会到,所谓的创意禀赋和国际化能力,更多地取决于个人的资质、特长和努力,而与出身于何处的相关性越来越低。基于此,台湾年轻人也并不如台湾的壮年与年长世代当初那样,在两岸于80年代末期恢复接触、90年代大陆市场开始向台湾开放时,见证过、享受过一阵子台湾人因其特定的时空历史条件,相较于大陆同辈人所具备的若干禀赋优势。

 

这或许也可以解释,何以在前一阵子的反服贸学潮中,崛起中的大陆市场,被主导政策方向的五、六十岁世代,视为台湾人可以放手驰骋、一马平川的蓝海;但在台湾的年轻世代眼中,却未必会认为自己和大陆同辈中的优秀人才相比,有什么必然会胜出、必然能打赢的先天条件,更别提大陆市场中除了个人条件以外的“拼爹”因素和人脉较劲。既然如此,在年轻世代心目中,两岸还倒不如继续维持一定程度的贸易壁垒,使井水与河水的互相渗透,可以再往后延一延;并认为这样至少能使海峡这头的台湾市场,继续维持自己从小熟悉的那个样貌、那一套规则,不必与汝共天下。

 

不过即便这套民调的结果显示,大陆自身政治因素的正面发展,对台湾年轻群体由离心转为向心的说服力、感召力均有限,甚至还促使离心指数不降反升近5%(61.8%拉高至66.2%);且当大陆的勤修内政、高压反腐、广铺社福安全网、展现硬体建设的“中国速度”等政治因素宣传,均无法对台湾年轻世代的民心产生明显效用时,在我个人观察中,较少数能博取台湾年轻世代掌声的大陆政治作为,大概即是“不以台湾为对象的外交强势作为”。

 

特别是在面对台湾亦曾受过委屈、同感不平的共同对象,如菲律宾或钓鱼台争议语境下的日本时,大陆形象鲜明、颇富特色的硬朗外交辞令,以及打出去后就不轻易收回、软化的反制举措,俱为台湾长期以来,囿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而无力于国际间伸张的强势作风。

 

即便在部分的台湾民心当中,台湾在国际舞台上的有限角色,和两岸主权争议的历史背景及大陆长年来寸土不让、绝不轻易松口的约制脱不了关系;但矛盾的是,大陆于特定情境下的外交强势表现,特别是那些主观上不针对台湾发难、客观上还替台湾补出了一口恶气的行动,则亦能在台湾的部分群众心目中,收获一笔台湾人己身“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移情掌声。

话题:



0

推荐

徐和谦

徐和谦

2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爱丁堡大学当代史硕士,财新传媒编委、国际新闻部主任 heqianxu@caixin.com

文章